* 2011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、2012年话剧金狮奖、第十四届文华奖“文华优秀剧目奖”
* 一幅悲欢荣辱的北平浮世绘,一部荡气回肠的“平民史诗”
《四世同堂》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,被老舍先生自认为“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、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”,其文学、艺术和思想、社会价值超越于《茶馆》《骆驼祥子》等作品,更被称为“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,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。”
2010年,导演田沁鑫集结了中国国家话剧院优秀的演员们,采用“新现实主义”的手法,几乎把半个多世纪前的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西城“小羊圈”胡同复原到舞台上,通过舞台效果将祁家、冠家、钱家三户人家的院内、室内,和胡同风情巧妙的呈现在舞台上,与演员们互动性的展开八年抗战中北京人民的艰难、忍耐、抗争的生活画卷,立体化还原民国北京人的衣、食、住、行相关的舞台风貌。生动的展现老舍先生笔下的这一部浩繁的“平民史诗”。
2010年10月底,《四世同堂》在台湾中山纪念馆轰动首演,座无虚席的观众被《四世同堂》中展现的“老北京文化风情及时代下人性”打动,感慨“看到活的历史”,开“大陆话剧台湾首演”先河。随后,这段发生在抗战时期,有关老北京小羊圈胡同百姓悲欢荣辱的故事,讲到了台北、北京、香港、澳门、上海、深圳等四十多个城市。《四世同堂》走到哪里,都受到观众追捧,带着老舍先生鲜明语言魅力的这部平民史诗,征服了大江南北近30万观众。
《四世同堂》揽获了2011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、2012年话剧金狮奖、第十四届文华奖“文华优秀剧目奖”等诸多大奖。2013年,《四世同堂》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现场迎来6000名观众,创下话剧单场观众人数记录和话剧单场票房最高记录。
剧情简介
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一声炮响,拉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,也彻底打乱了北平城里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。
乱世之下,勤劳本分的城市平民的生活每况愈下:拉车的小崔、唱戏做票友的小文夫妇、热心的李四爷、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程长顺……他们的遭际各有不同,却都在逐渐丧失着最基本的尊严与希望。
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钱诗人受到战乱的波及家破人亡,而这却促使钱默吟抛弃了知识分子的儒弱慵懒,成为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斗士。
与之恰成对比的,是那些借乱世上位的投机分子。
冠晓荷大赤包夫妇就是这其中活得精彩滋润的一对,而这并没有得到冠家其余成员的认可。
祁家是小羊圈胡同最本分平和的人家。面对变乱,家庭成员也凸现出迥异的派别立场。祁老爷子的三孙瑞全离家抗日音信全无;次孙瑞丰在妻子的怂恿下在伪政府中谋到美差;长孙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,他在“尽孝”与“尽忠”之间因不能两全而徘徊,挣扎着,同贤妻韵梅维持着一家老小生计。祁老爷子能否守住四世同堂的理想、能否过上八十大寿,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悬念……
导演阐述
将85万字的原著压缩成两三万字的话剧剧本,一开始对我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 在剧组所有主创和诸多演员的帮助下,老舍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,才得以立体地呈现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。从2010年10月30日在台北首演至今,已经演出了9个年头,还将继续演下去。这是一部平民史诗,里面有旧派北京人、新派北京人、正派北京人和城市平民,通过《四世同堂》,可以看到他们琳琅地活在民国北平,一直坚持到八年抗战的结束。剧组和老舍先生的这部同名小说结下了好缘分,我这个北京人充满了感激。我爱北京,爱看《四世同堂》,爱为《四世同堂》努力的所有演职人员和参与者、亲历者,更爱一直陪伴我们走到今天的观众。
——田沁鑫
主创团队
出品人:诸葛燕喃
监 制:戈大立、白雪峰、田沁鑫、闻国久
顾 问:舒济 舒乙
文学顾问:郑万隆
学术顾问:韩毓海
戏剧阐释:杨阡
原著:老舍
编剧:田沁鑫 安莹
导演:田沁鑫
制作人:李东
舞美设计:薛殿杰 王晗懿
灯光设计:王瑞国
服装设计:赵艳
造型设计:贺亚琳
音响设计:周涛
作曲:张巍
道具设计:王璞
执行导演:孙小茗
舞台监督: 陈龙
制作及演出统筹:老象 王冕
宣传统筹:刘梦妮
演员统筹:张妍 李月皓
以往剧照摄影:李晏
独家冠名
【温馨提示】
1、演出票是观众进入剧场观演的唯一有效凭证。所有演出票一经售出,不退换、不记名、不挂失、不补办。请购票人务必妥善保管演出票,如因个人原因不慎将演出票丢失、损毁或遗失副券均无法进场观演。
2、选座购买请于15分钟内完成支付流程,否则座位将不作保留;
3、未开票演出不支持“选座购买”,如需预定未开票演出,请分别提交订单;
4、系统将根据您填写的地址自动判断快递费用,如选择自行前来广州大剧院票务中心取票,请在取票人信息栏中填写取票人姓名、联系方式。
5、为保障观众的消费权益,购买池座(一层)、二层、三层门票的观众仅能凭票进入对应楼层,对号入座,严禁跨层入场。请观众提前半小时入场,每人一券,儿童全票,1.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。